孙东伟代表:发挥民营企业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

2025-03-10

分享

□本报记者 胡增民

国有企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承担了相应的任务,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众多民营企业也对乡村振兴工作怀抱极大热情,且在产业发展和提升方面具有灵活性强等特点,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力军。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鲁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东伟建议:创造良好政策环境,鼓励更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发挥民营企业优势,为做好“土特产”文章找到合适抓手。

“土特产”开发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部分

“土特产”开发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部分,但目前乡村“土特产”开发仍面临不少挑战。孙东伟认为,引入大型企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是有效开发“土特产”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条路径。大型企业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化思维快速进入乡村,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标准化与科学化生产;另一方面能解决农产品深加工问题,依托业已形成的销售网络和渠道破解农产品和副产品的销售难题。

以鲁花集团的实践为例: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驱动花生产业链发展的同时,积极赋能山东莱阳的特色农产品“莱阳梨”资源。该项目以当地盛产的特色水果“莱阳梨”为原料,牵头研发并推出“梨香白”品牌蒸馏酒,延伸了“莱阳梨”产业链,提升了“莱阳梨”的产品附加值,助力当地梨农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企业力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既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又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孙东伟表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具有独特优势:市场敏锐度高,资源配置灵活;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成果转化速度快;资本运作效率高,能快速激活乡村沉睡资产;注重经济效率,产业链整合能力强;民营企业分布在各行业,带动就业优势明显。

连年就我国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建言献策

粮油市场报记者注意到,每年的全国两会,孙东伟都会带来事关国计民生“沉甸甸”的建议。

2023年全国两会上,孙东伟带来“大力发展我国花生产业,有效降低油料作物进口依存度”的建议。

孙东伟表示,花生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平均亩产在250公斤左右,而国产大豆平均亩产130公斤左右,美国大豆平均亩产维持在200—250公斤。出油率方面,国产花生出油率在40%左右,是大豆出油率的2.5倍。不仅如此,花生还有适种范围广、种植技术成熟、加工技术领先、消费基础牢固、国内产业链自主可控等优势,花生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带动农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孙东伟建议,从保证粮油安全的角度出发,政策层面须重视花生产业地位,发掘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各项扶持保护政策;建立国家级花生育种及科研基地;实施良种推广的扶持,提高单产,补充食用油脂油料缺口;在新疆扩种花生,提高花生产量,为花生出疆提供政策支持;研究花生采收机械,加强机械采收推广,降低花生种植成本。通过政策保障育种、种植、收获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为国家粮油安全护航。

而2024年的全国两会,孙东伟则围绕花生油料作物建言献策,建议在新疆发展花生产业,建立我国油料作物安全屏障。

孙东伟认为,目前我国的粮油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问题,作为粮食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油料长期依赖进口。2023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9940万吨,同比增加11.42%,中国对国际大豆的依赖度仍较强。“让中国‘油瓶子’装更多中国油,迫切需要挖掘国内油脂油料增长潜力,降低大豆进口对国外依存度。花生作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种植历史长、适种范围广、种植技术成熟、加工技术领先、消费基础牢固,是国内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油料作物。”

孙东伟建议,在新疆地区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建设产业基地,建立我国油料安全屏障。“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发展花生产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加工创新团队、河南省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包括鲁花集团在内的重点企业积极探索新疆地区花生种植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孙东伟提到,地方政府可统筹谋划布局新疆花生产业,对新疆种植花生进行有效补贴,提高农民积极性,如参照棉花种植补贴政策,由国家给予新疆花生替代种植补贴政策,引导农民种植习惯,鼓励农民种植积极性等。(原文刊登于2025年3月8日粮油市场报中国油脂周刊)


您阅读的文章来自
粮油市场报网

形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