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多维发力塑造区域品牌 推动小米产业发展

2025-04-27

分享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支持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持续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其中,赤峰市立足区域优势,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有力推进小米产业融合发展。

制度保障 资金支持

规模化发展

强化制度建设,为小米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2024年《赤峰市促进小米产业发展条例》出台,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小米产业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就小米种植加工销售、支持保障、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为小米产业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为小米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协助企业向上争取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油项目等资金,提升改造小米加工生产线,提升产品创新及品质,推动传统产业向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做大做强小米产业链。

立足区域优势,为小米产业发展提供优势资源。赤峰市山地居多,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积温有效性高,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系统,有利于粟、黍类农作物的生长,产出的小米品质优营养足。

赤峰市谷子种植面积达300万亩以上,产量常年保持在14亿斤左右。立足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条件,赤峰市积极引入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小米产业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范性经营。2024年赤峰市敖汉旗谷子万亩示范片通过规模化经营,取得了亩产651.5公斤的可喜成绩。

品牌建设 宣发推广

品牌化发展

打造“赤峰小米”区域公用品牌,推动赤峰小米“走出去”。品牌建设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赤峰市致力于打造“赤峰小米”区域公用品牌,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3月,农业部批准对“赤峰小米”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11月,“赤峰小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同年12月,“赤峰小米”入选2019年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组织赤峰市粮油企业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等展会,对赤峰小米产品进行集中展示推介,加强跨区域协作发展。

2024年由赤峰市委、市政府主办的“赤峰好物进北京”活动,更是凭借首都经济圈影响力,“赤峰小米”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销路进一步拓宽。

加强品牌保护,注重“赤峰小米”持续长期发展。“赤峰小米”品牌响誉国内外,2024年品牌价值达到195.91亿元。为保证赤峰小米及相关衍生产品质量,优化品牌发展环境,保护“赤峰小米”品牌形象,赤峰市成立了敖汉小米产业协会,制定品牌保护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对“赤峰小米”商标进行授权使用与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走高质量持续发展道路。

文化赋能 延链创新

精深化发展

挖掘赤峰小米历史价值,讲好地方特色农产品文化故事。2002年,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的1500多粒粟和黍碳化颗粒标本,经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运用碳14等手段鉴定论证距今8000年,被认为是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是“赤峰小米”8000年历史的有力证据,赤峰市敖汉旗也被推断为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在发展小米产业的同时,赤峰积极向世界讲述赤峰小米所承载的古老农耕文明,赋予产业文化价值。

转型升级创新品,延伸产业链促增收。为增加赤峰小米附加值,赤峰市积极调查探索市场新需求,加强小米产品研发创新,发展出小米锅巴、小米酥等休闲零食,小米酒、小米油等保健品,适应多元化市场发展,满足全年龄段消费群体需求。

创建观光体验休闲区,促进产业旅游同发展。将小米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批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谷子景观田、小米产业园、小米博物馆等特色休闲农业项目,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原始农耕文明的魅力,深入了解厚重的小米文化。

联农带农 强化服务

富民化发展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种植,与农户签订小米种植收购合同,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回收;对无劳动力的农户,将其土地高额承包流转,增加农户收益。仅敖汉旗,小米全产业链经营龙头企业1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6家,从业人员15万人,带动农户2万余户,培育小米农技工5000人,促进农民增收8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建立电商人才实训基地,开展电商技能培训,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农产品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邀请电商领域知名老师和电商从业者担任授课老师进行授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传授实用的电商知识和经验。举办电商直播大赛,以赛选人、以赛促销,培育壮大电商直播人才队伍,推动包括赤峰小米在内的优质农畜产品网络热销,扩大了网络零售规模。

实现“家门口”就业。随着小米产业线下订单经济和线上零售经济的发展,加工、包装、直播、售后等岗位出现空缺,赤峰市鼓励企业、合作社为当地百姓安排就业岗位,仅惠隆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即可实现居家就地务工1380户、季节性安置务工4000多人。(记者郝瑞

您阅读的文章来自
粮油市场报网

形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