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王才林: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25-03-03

编者按: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原所长王才林研究员对其作出认真研读。王才林被誉为“南粳之父”,已从事水稻育种工作40余载。他把“让中国人吃上最好吃的大米”作为奋斗目标,潜心培育优质水稻品种。截至目前,王才林已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2项国家级专利、86项植物新品种权,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多项荣誉称号。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月23日正式发布。文件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育种工作者提供了行动指南。本文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自身作为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的育种实践,从保障供给的意义、实现路径及实践行动三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 1. 持续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筑牢国家安全的基石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一直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粮食主产区考察,告诫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文件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其稳定供给直接关系社会安定与民生福祉。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但人口增长、消费升级和气候变化等挑战仍要求持续提升粮食产能。优质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基。粮食供给不足可能引发价格波动甚至社会动荡。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多次出现价格暴涨,部分国家因粮食短缺爆发社会危机。我国通过稳定播种面积、提升单产与品质,确保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有效避免了外部冲击对国内市场的干扰。此外,气候变化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2024年江淮地区遭遇极端高温,但耐高温品种仍保持90%以上结实率,展现了优质品种在抵御自然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国安邦的“压舱石”。2. 持续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需要文件将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保障供给能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抓手,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路径。首先,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优质农产品的高附加值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南粳系列品种为例,其市场收购价普遍高于普通品种0.2~0.3元/斤,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200元以上。在涟水等经济薄弱地区推广南粳品种,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服务,农户亩均增收400元。截至2024年,南粳系列品种已累计推广种植1.2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300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其次,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不仅要求产量提升,更需通过品质升级与品牌建设实现产业链增值。例如,“射阳大米”以南粳9108为原料,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和标准化加工,市场溢价达30%以上,形成“品种+技术+品牌”一体化模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第三,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有利于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通过分子育种,聚合优良食味、高产与抗病基因,通过智慧农业、绿色生态等技术集成,实现单产与品质双提升,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案例。3. 持续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应对全球粮食市场波动的需要国际粮食贸易不确定性加剧,提升国内产能和品质是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保障。文件提出“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既立足国内需求,也为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一是降低对外依存度,增强自主可控能力。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壁垒加剧,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导致全球供应链紧张。我国通过提升国内产能与品质,减少对进口高端大米的依赖。例如,南粳46、五优稻4号等品种在食味品质上媲美日本“越光”,并在国际品鉴会中多次获奖,标志着我国稻米食味品质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二是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市场竞争力。优质农产品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筹码。南粳系列品种通过“三品一标”(好品种、好品质、好品牌、标准化)构建全产业链标准,形成“水韵苏米”“金陵味稻”等区域公用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未来还将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三是抵御外部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2024年国际粮价因极端气候与地缘政治因素上涨30%,我国通过稳定播种面积、提升单产与品质,确保国内粮价基本稳定,有效抵御了外部风险。文件明确将“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作为核心举措,通过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高产高效模式等,实现“大面积增产”。同时,针对资源约束,培育耐密植、光能利用率高的品种也是有效途径。因此,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此外,文件首次将油料、糖料等非主粮作物的扩种纳入重点,推动农产品结构多元化。产业要发展,品牌是基础;品牌要打响,品质是关键。因此,品质提升是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水稻品质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因此,食味品质是水稻品质的关键。要吃到一碗香喷喷的米饭,涉及到品种、产地、栽培、收获、烘干、储藏、加工、煮饭等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会影响食味品质。好大米是用好品种种出来的,但有了好品种不一定能成为好大米,栽培因素对食味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通过从种到收种植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使栽培条件符合优质品种品质与产量形成的需要,良种与良技配套,才能产出优质的大米。一是强化耕地保护与利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耕地“量质并重”。文件提出,要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制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二是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降低产粮大县保费负担,扩大稻麦等主粮完全成本保险覆盖,支持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降低农民生产风险。三是优化财政与金融支持。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奖补激励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做好资金筹集和分配。 从生产到加工、流通、消费,需加强产业链整合。例如,文件提出“推动棉花、糖料、天然橡胶稳产提质”,通过延链补链提升附加值,增强供给韧性。一是建立全产业链标准。通过“三品一标”(好品种、好品质、好品牌、标准化)构建从种植到加工、流通、消费的全链条标准。二是推动智慧农业与数字化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施肥、智能灌溉,提升生产效率。三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与市场体系。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水韵苏米”“金陵味稻”等区域公用品牌以南粳系列品种为核心,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同时,通过产销联盟、电商平台等渠道,扩大优质农产品市场覆盖面。“水韵苏米”集合了江苏大米优势、特色的省域稻米品牌。自2017年以来,“水韵苏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省内到省外,从名不见经传到声誉日上,品牌的影响力、带动力日益增强。“水韵苏米”连续6年获评中国粮油榜“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连续6年被省政府列入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之一”,2023年、2024年连续2年江苏省省委一号文件强调,持续推进“水韵苏米”省域公用品牌建设。四是推动产业融合与价值链延伸。通过延链补链提升附加值,结合乡村旅游,打造稻米文化体验基地,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常州市金坛黄金村以稻米产业为主线,延伸发展出米粉、炒米糕、糙米茶、发芽糙米等14种产品,从提高一粒米的附加值再到提高一亩田的吸引力,依托“黄金软米”品牌,引入农耕文化,打造黄金农学园、举办全国农民丰收节、举办“黄金振兴杯”钓鱼大赛,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并将“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核心任务。作为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的育成人,我深刻认识到,品种创新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抓手。以下结合南粳系列品种的实践,从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与政策响应三个方面,谈谈如何以实际行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针对文件提出的“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目标,我们要加快选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高产优质品种。例如,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优化稻米食味值与抗病虫害能力,实现“既高产又好吃”。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需求,培育肥水高效利用型品种,助力“大面积增产”目标。2000年以来,江苏省水稻育种目标从“高产”向“优质”转变,同时在保持高产的前提下食味品质改良成为江苏省水稻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001~2023年育成国标三级以上的优质水稻新品种数逐年上升,共育成400多个优质粳稻品种,其中品质达到国标一级的有24个、国标二级的148个。优良食味粳稻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优良食味水稻育种团队率先利用含有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的品种关东194与江苏高产粳稻杂交育成的新一代粳稻品种,有三大特点:柔、香、糯。其中,南粳46是优良食味粳稻的杰出代表,也是江苏省第1个食味品质优良的粳稻品种,2008年通过江苏省审定。此后,又相继育成了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505、南粳2728等,部分品种还分别通过上海市、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审定与认定,形成了覆盖江苏省不同稻区和周边省份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布局。加强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合作,建立示范田推广新品种,确保良种良法配套。例如,近年来,我们通过建设水韵苏米“三品一标”种植示范基地,建立基地绿色生产、订单优价收购和品牌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将品种创新与乡村产业振兴结合,打造优质稻米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产量潜力高。审定以来,一直是江苏省的主推品种,南粳9108、南粳5055、南粳3908和南粳5718先后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5718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3~2024年主导品种。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种植效益好。稻谷价格比普通稻谷每公斤高0.4元以上,亩增效益200元以上。截至2024年,南粳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亿亩,累计增产稻谷350多万吨,增收300多亿元。配合“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我们要优先选育适合主产区的优质高产稳产品种,助力产能提升目标落实。同时,要关注文件中提出的“健全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通过提供优质品种,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稻米产业,防止返贫致贫。截至2023年,江苏省共审定优良食味半糯粳稻品种59个,推广种植面积占江苏省水稻面积的50%以上,为江苏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种基础。打造优质大米品牌,就要首选这些市场畅销、食味品质好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食味品质突出。先后30多次获得江苏省和全国优质米评比第一名和“金奖大米”等荣誉称号,被誉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南粳46在日本获得“最优秀奖”,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中获得金奖第一名。作为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的育种家,将继续以“高产、优质、绿色”为目标,推动品种更新与技术升级,将中央一号文件的战略要求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与政策响应,我们不仅要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硬核支撑,也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综上所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身为育种工作者,我们既是科技创新的践行者,也是政策落地的推动者。唯有将品种选育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以“攻单产、提品质”为方向,才能为端牢“中国饭碗”、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未来,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将进一步融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继续深耕南粳系列品种的研发,以更多更好的“南粳”系列品种成果回应时代需求,奋力书写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作者系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院长,原文刊登于2025年3月1日粮油市场报中国粮油产业)
形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