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温情,济州产业园8.1万吨夏粮收储圆满收官
本报讯(记者 胡增民 通讯员 单贝)盛夏时节,位于山东济宁的济州粮食产业园内一派繁忙的景象,夏粮收储工作紧张有序进行,截至7月15日,已圆满完成8.1万吨夏粮收储任务,单日最高收购量达3500吨。
作为鲁西南区域粮食收储的核心枢纽,济州产业园凭借扎实有力的举措,筑牢粮食安全防线,让金黄的麦穗成功转化为仓廪中的满满储备,从智能监测的科技赋能到便民服务的温情举措,生动诠释了“岁稔麦香盈满仓”的美好图景。
前置筹备织密保障网。为应对夏粮收储高峰,产业园提前两个月启动全面筹备。对14栋平房仓、10栋浅圆仓及3座储油罐开展系统性检修,完成屋顶防水修缮1200平方米,升级通风设备3套,通过10余项改造工程确保仓储设施“零隐患”。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再添“新装备”,新增40余组温湿度传感器、10余台气体检测仪,实现粮堆环境24小时动态监测,数据实时进行更新,精准捕捉0.1℃温差变化,较传统人工记录效率提升80%。
收储设备维护同样一丝不苟。技术团队对输送机、清理筛、卸粮平台等20余台套设备进行全流程调试,更换磨损部件36处,开展空载运行测试50余次。仓储部经理王昕鹏介绍:“我们建立了设备‘健康档案’,每天收工后都要进行保养,确保高峰期设备运转率100%。”同步完成的空仓消毒、虫害消杀、电路检修等工作,为夏粮入仓搭建起全链条保障体系。
质价双优守护种粮收益。在收购现场,“阳光收购”机制让农户吃下“定心丸”。产业园设立三级质检体系,含水率快速检测仪、容重器多种专业设备组成“质检天团”,对每车粮食进行精准检测,先后完成2500余车次检验。推行“双计量”称重制度,电子衡器与手持终端实时同步数据,3000余次数据核对实现“零误差”,确保农户售粮“斤两不差”。
“这里价格透明,在这里售粮我们放心!”售粮户张伟刚卖完100吨小麦,开心的说到。产业园坚持挂牌收购、按质论价,在大厅电子屏实时公示等级标准和价格,让农户明明白白售粮。针对初次到企业的农户,专门开通“绿色通道”,安排专人协助操作自助终端,张大姐仅用30分钟就完成售粮全流程,42600元售粮款即时到账。
精细管理筑牢安全防线。午后的27号平房仓,技术员吴峰正在调试气体检测仪。“上午,通过电子测温发现仓内空间温度较高,通过及时启动通风系统,现在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稳定,粮堆‘呼吸’完全正常。”他脚下的仓体中,8000吨小麦形成规整的平面,通过智能系统实现科学储粮。
节粮减损成为收储工作的鲜明亮点。15人巡查专班采用“定点值守+流动巡查”模式,在装卸、输送等环节回收散落粮食300余公斤。“三步快速扦样法”“帆布罩分层收卷法”等6项职工创新建议投入应用,使收储损耗率较去年下降30%。夜幕降临时,巡检员仍在仓区穿梭,确保每一粒粮食都颗粒归仓。(原文刊登于2025年7月19日粮油市场报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