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提能降耗+节粮减损,淮海米业连续23年高效盈收

2025-07-07

□本报记者 胡增民

“淮海米业的前身是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淮海粮棉油加工厂,涅槃重生,如今效益是23年前的40多倍,2024年加工稻谷102650吨,主营销售达78444万元,跃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日,在江苏射阳的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淮海有限

公司,射阳县粮食行业协会会长邓成新了如指掌的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


重塑“金身”,戴上中国好粮油“桂冠”

据淮海米业公司总经理姜国平介绍,早在2001年,个人控股合资的淮海米业公司亏损严重、难以为继、濒临倒闭。2002年他临危受命,重组国有淮海米业公司。重组后,公司实施“你有我优、你优我新”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员工竞争上岗、质量管理一票否决机制;加强设备改造,加大技术攻关,注重降低能耗提质扩能增量,达到吨米电耗下降10%,稻米产出效益提高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2002年开始至2006年,淮海米业累计投入3600万元,新上两条技术领先全国的日产100吨大米精深加工生产线,一条日烘干300吨三久低温干燥线,7幢国家粮食高标准储备仓库,年产精品大米能力提升到7万吨,自主创新研发出粮食钢板仓内冷干循环通风干燥系统,每年每套系统节粮减损、增收增效50万元。

2010年,创新干燥车间塑料门帘隔灰、罩棚除尘隔灰、卸料口除尘隔灰系列技术,推动原粮进料口大风量吸尘高压喷吹脉冲除尘系统、大米配料及给料枢纽、缓冲仓负压吸尘风网、多砂轻碾米工艺等10多项技术改造,采用大风量多循环通风、红外色选直接包装等生产技术,达到单位成本更低、整体效益更好,技术革新获得国家多项专利。

“2015年,升级改造全自动包装机器人码垛、智能化识别大米生产线,升级复合袋自动真空包装、机器人装箱,日真空包装1万箱。”淮海米业公司副总经理程爱华说,2021年,公司联合国内某知名电子科技公司,集成改造大米生产线全自动包装双机器人码垛作业流水线,满足两个品种、两个类别、三个规格大米分开生产及分类码垛作业,两条产能各1000包/小时的双面,六面体大米自动包装真空整形、智能开箱及机器人码垛流水线。保证生产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优。

让姜国平引以自豪的是,淮海米业不仅成为浙江老娘舅等众多餐饮企业的供应基地,还获评中国好粮油示范加工企业,“渠星”牌大米获得中国优质大米博览会金奖,中国好粮油等荣誉。

综合利用,把一粒稻谷“吃干榨净”

在邓成新看来,推行节能减排、节粮减损、节本减耗、节支减负、节约减压、创新增值“五节五减一增值”,成为淮海米业公司长期提质增效、扩能增效的有效举措。

自行整修翻新废弃刹克龙、脉冲器、提升机、传动箱等设备组件,清收零散钢材,边角板料,剪接拼焊适配材料,自行设计制作干燥一、二号线原粮负压吸尘脉冲除尘自动化清选作业平台,节省设备、材料成本30万元。


“散装稻壳容积率大,收储难度大,装卸量重,职工劳苦,又不挣钱。”姜国平表示,淮海公司贯彻碳中和、碳达峰整合稻壳资源,自主研发稻壳制颗粒生物质燃料生产线,采用风网末端大功率风机强吸风,干湿粉尘分别刹克龙重力+脉冲除尘处理、优化稻壳制粒生物质燃料生产线生态系统改造,实现“延长产业、增加效益、减排降尘、绿色环保”的效果,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9项,2024年销售稻壳颗粒12300吨,销售金额680万元,增加利润123万元。

对大米加工生产线设置皮糠米粉分离工艺,提高皮糠油脂含量,同比销售价格高出0.02~0.04元/公斤,分离出来的米粉、抛光粉售价较皮糠高出0.1~0.2元/公斤,小技改大效益,副产品多元化销路更顺畅,每年增加效益100余万元。

减损增收,“七代”服务农企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淮海米业公司实行“稻麦产后服务中心+种粮大户”的全农服务模式,对基地农户实行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开设绿色收储通道、优价收购,为基地农户提供代运输、代清理、代烘干、代检测、代存储、代加工、代销售“七代”有偿服务及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减少收粮损失储粮困难。


在收获环节,大力推广智能机收,全力减少田头损失,对即收即售农户水稻,提供清理、烘干、收购、运输、存储、加工等服务。

在运输环节,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散粮运输服务体系,建立应用粮食高效减损物流模式,推动散粮运输无缝对接,2009年开始在江苏率先推广原粮收购“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和不落地工程技术,确保原粮收购存储过程“零污染”、不“跑冒滴漏”。

在仓储环节,采用干冷空气内制循环,空调低温储粮和平房仓横向通风集成等技术,加强储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仓型“四合一”储粮技术应用,达到绿色低碳、365天新鲜优质的要求。(原文将刊登于2025年7月8日粮油市场报中国粮油产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