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路上的民营粮企│稻花香里写“春秋”——张学凯和他的射阳春秋米业
□本报记者 胡增民
黄海之滨,人们传颂着一个年轻人的名字——张学凯。他是江苏射阳县四明镇创业明星、四明镇优秀企业家、射阳县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时和年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射阳春秋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个用责任与担当、辛勤与汗水在稻米产业中书写春秋的热血奋进的有志青年。
张学凯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2024年春秋米业的销售额是3.5亿元,今年预计达到6亿元。
跨界转型,从地产商到“米业新锐”
张学凯是射阳知名房地产开发商之子,家境殷实,工作舒适,助力父亲经营房地产,很是受人崇敬。但从农村出来的他,自小受《悯农》《观刈麦》等经典诗词的熏陶,尤其是看到农民辛勤种植的粮食却卖不出好价钱,心灵深受震动。他毅然跳离高收入的房地产公司,投身粮食行业打拼发展。
2015年、2016年出现全国性卖粮难,张学凯看在眼急在心里,当即决定在四明镇成立江苏时和年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营水稻、小麦粮食贸易,年经营粮食一万多吨,解决了部分乡亲卖粮难问题。四明是个产粮大镇,年产稻麦20多万吨,大部分粮食仍卖不出好价钱。张学凯深深意识到,只有把资源优势转变成商品优势、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才能帮助粮农顺畅销售增加收入。
张学凯经过广泛深入调研,2019年征地60亩,开工建设36台套烘干设施,建设近万平方米的生产厂房,新上日产450吨、年产15万吨大米智能生产线,建设5幢5万吨高标准储粮仓库,建设600吨泊位码头2座和600平米办公室,总投资1.5亿元。一座新型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稻储、加、销一体化企业建成,2021年试投产运营,2022年收购加工水稻5万吨,实现营收2个亿。
射阳县粮食行业协会会长邓成新说,他们2023年又建5万吨仓容,总仓容达到了10万吨,这在射阳当地的民营企业中是最大的。
“万事开头难。”张学凯向记者回忆,刚开始销售时是“门外汉”,跑到上海一星期没卖出一斤米。
品质突围,打造射阳大米“金字招牌”
“做强产业做优企业的条件是做响产品,提升形象,拓展市场。”在邓成新看来,春秋米业正是按此一路铿锵而行,走出了成功“三部曲”。
建设基地,确保产品品质。2020年,在原通洋镇六塘村流转土地30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种植水稻优良品种南粳9108,实行智能化育秧,北斗导航机插秧,无人机施肥打药,智能化控制灌溉,无人机收割,智能化烘干,低温绿色储粮和隔热保温。2021年,和当地9000多户稻农签订订单合同30000亩,建设“公司+农技体系+农户”优质稻米基地。
追溯应用,坚持质量安全。严格执行农产品追溯“四挂钩”要求,积极实施射阳大米“双码”溯源应用,消费者扫描溯源码进入溯源界面,了解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绿色标准化,拉近消费者和溯源产品企业距离。2021年以来,春秋米业每年应用“双码”喷制量达300万枚以上坚持做到公司产出的大米包包都有“双码”,无“双码”的大米坚决不出厂。
“借势造势”扩大品牌影响。春秋米业因势利导,从产品包装的差异化、个性化设计和品牌内涵的提升入手,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先后注册“软晶香”“飘香贡”“苏香世家”等6个商标,生产10多余款中高端系列产品。其中,“飘香贡”射阳大米以其优良的品质及上佳的口感,获得江苏省“芳桥杯”江苏好大米金奖。
“做人要讲诚信、守信誉。”采访中,张学凯一再强调“春秋米业只做当地米、当季米。”
“春秋米业后来居上,有望在射阳坐‘第一把交椅’。”邓成新对记者说,他们的产品不仅在长三角畅销,通过抖音、视频号直播,还销售到两广和云贵川渝等地。
未来布局,延链补链抢占“新赛道”
几度春秋,一路华章。射阳县是全国产粮大县,也是中国优质大米生产基地。进入新发展阶段,县域内种植糯稻规模迅速扩张,从几年前的几万亩发展到2024年的30多万亩,成为江苏最大的优质糯稻主产区,糯米制品商和一些白酒制造商原料采购基地。
善于捕捉商机的张学凯,瞅准时机投入千万元,2025年新上日产400吨糯米生产线,从清理、出糙、碾米、色选等全部采购国内一流智能加持设备,同时又投入千万元,配套24台三九牌烘干设施,日增加烘干能力1000吨,总的烘干设备达60台套,日烘干能力达2500吨,成为射阳地区烘干能力最大,产、烘、储、加、销配套最完整的稻米加工企业。
据不完全预测,春秋米业新的糯米生产线投产后,可增加企业营业额3亿元,年产能达30万吨,年营收也将超过10亿元。(原文刊登于2025年7月29日粮油市场报中国粮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