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革新:寿光市牢筑应急物资储备防线
□刘全三 李清英 梁玉洁
2024年7月,3号台风“格美”突袭东南沿海,寿光市依托智能物资调度系统,顺利完成辖区内应急物资调运工作;8月强降雨再度来袭,寿光市通过该系统第一时间统筹协调,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实践表明,传统储备模式已难以适应突发多变的应急保障需求,物资储备正朝着“智能化、社会化、精准化”方向加速迭代。寿光市在创新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方法,推进物资储备体制机制变革,重构应急物资抗风险能力体系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技术赋能:构建智慧储备网络
深度应用物联网技术,重塑应急物资储备底层逻辑。寿光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应急救灾物资货位识别标签,全部登录山东省救灾和物资保障管理系统,实现了跨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通过统一的信息化系统,落实应急管理部门、物资监管部门、储备库等多个单位数据互通,实时监控应急物资的状态、存量和分布。每年通过信息化系统模拟灾害场景,测试物资调配流程的合理性,为优化应急预案提供数据支持。突发情况下,各单位实时共享物资需求和库存信息,协同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物资储备既“有备无患”又“高效实用”,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实保障。
社会协同:激活多元储备力量
单一政府储备难以满足复杂的应急需求,多元储备是提升效能的关键。寿光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元互补、高效整合”的原则,构建了“实物储备+产能储备+协议储备”的多元格局,政府承担主导责任,负责统筹规划、制度建设和核心物资储备,同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社会”的协同机制。一是夯实政府实物储备。2019年以来,寿光市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目前共储备救援设备类、防汛抗旱类、生活保障类三大类,120多个品种,30余万件(套)物资,充分满足县(市、区)救灾物资政府实物储备保障0.5-0.7万人转移安置的国家规定标准;二是加强协议物资储备。对于编织袋、吨袋、脚手架、砂子、建筑拆解料、机械车辆等使用量大且不宜长期储存的物资,分别与多家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签订社会协议物资储备合同;三是提升企业产能储备。指导辖区23家企业加入潍坊市应急安全产业联盟,平时由企业自行商业运营,应急时由政府统一调配。各类储备形式相互补充,避免重复储备或缺口,确保应急时“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空间重构:释放储备布局效能
集中化政府储备,便于统一推进仓储设施的标准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单位空间的物资存储效率。2022年,寿光市投资2000万元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1栋7000平方米,2023年5月底竣工使用,将原来分散存储的应急物资进行集并,实行集中储存、统一管理,实现仓储资源的集约化利用,避免分散储备造成的土地浪费和空间限制;协议储备、产能储备由企业承担,能依托企业现有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储备,无需额外占用专门的储备空间,既降低了整体储备的空间成本,又使储备物资贴近生产和消费终端,缩短了应急调运的空间距离,形成“集中储备保底线、分散储备保灵活”的空间互补优势,最大化释放多元储备模式在空间配置上的效能。
制度护航:筑牢储备体系根基
“平急结合”的储备模式打破了传统“纯应急”储备的单一性。寿光市将应急物资与日常生产、流通体系相结合,通过协议储备、产能储备与企业签订协议,平时作为社会资源流通,应急状态时通过快速调度转化为应急物资,既减少库存浪费,又提升储备灵活性,同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政府、企业的权责。一是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寿光市发改、粮食、财政、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制定《寿光市级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行动等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统筹协调物资储备、调配、使用、回收等工作;二是规范物资管理流程。完善应急物资采购、储备、更新、报废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物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定科学的储备定额和轮换周期,合理控制物资库存,规范物资报废处理流程,确保报废物资得到妥善处置;三是强化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监督评估制度,加强对储备工作的全过程监督,定期对储备物资的数量、质量、存储条件等进行检查检测,确保物资储备安全可靠。
未来,寿光市将持续深化创新实践,聚焦“科技化、协同化、全民化”发展方向,进一步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持续保驾护航。(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粮食发展中心,原文刊登于2025年8月5日粮油市场报B03理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