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苏粮智链”创新平台,江苏科创研究院一季度完成需求对接19项
本报讯(记者 胡增民 通讯员 马亚华)作为“国家粮食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江苏粮食科技创新研究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努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着力打造“苏粮智链”创新平台,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025年一季度,研究院对分布在仓储设施、绿色储粮、质量检测等环节的共性需求展开对接,促成需求与技术对接19项,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江苏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提供支撑。
“苏粮智链”坚持以问题、实践和需求为导向,不定期征集基层科技需求,引导行业与研究院创新网络紧密对接。其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运营:在线上,推出“苏粮智链•云客厅”,依托“水韵苏米运营中心”公众号每月发布2期,建立需求对接线上平台;在线下,每季度举办“苏粮智链”技术创新对接会,围绕行业需求开展技术推介,推动成熟成果转化。
近年来,江苏粮食行业牢固确立“聚力创新”鲜明导向,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江苏粮食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运营,与省内外知名涉粮科研院所、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等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先进的科研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目前,已成立优质稻米、绿色仓储、精深加工、政策与治理4个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引入省内外先进技术成果56项,发布研究院十大入驻成果。同时,围绕7个涉粮领域开展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推进“水韵苏米核心品种筛选”等课题研究,助力“智慧低温储粮”“低温升高效柔性”等项目落地,联合江南大学等申报省重点科研项目,成为江苏行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据悉,江苏通过创新平台和体系建设,有力推进了粮食全产业链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生产种植方面,研发南粳5758等水韵苏米专用新品种,推动水稻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新品种培育和标准化生产,“水韵苏米”优质粳稻比普通粳稻的收购价可高出0.1~0.5元/斤。
在绿色储粮方面,每年持续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和设备升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氮气储粮、“四合一”技术等绿色储粮技术综合应用,目前全省国有粮库综合损耗率小于1%。张家港粮食购销总公司通过优粮优储,连续13年实现赢利,更好保障了区域粮食供给。
在粮食加工方面,江苏晨希米业有限公司通过低温升碾米技术和高效柔性加工技术,节约用电超20%,碎米量减少超10%。江南大学与省农垦米业开展稻米糊粉稳定化及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使稻米糊粉常温储存期达12个月以上,有效提升功能性成分保留率,促进了企业创利增收。
在质量检测方面,南京微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粮食中多种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和成套装置,技术灵敏度较现有的其他FOCT检测方法可高1~2个数量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南粮集团灵山粮库粮情自动巡检系统,每日定时对南粮3个库点共计60个粮仓进行粮情自动巡检,若粮温超过警戒值便立即触发系统警报,提醒保管人员及时处理,对比以往人工测温,点位测温+自动巡检系统效率提升约200倍。(原文刊登于2025年5月15日粮油市场报一版)